第九百六十五章 书-《争魏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从黄巾之乱到四家归秦,出场人物两千多人,很多人物都经过文学馆的人寻访其旧事,有些甚至询问了当事人……然后推敲人物性格。
    比历史上的《三国演义》更为细致,洋洋洒洒两百一十七万字。
    对每场战役都仔细复原。
    对诸葛武侯、关云长、曹孟德、孙仲谋等人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。
    司马家则全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    一经问世,便掀起了轰动。
    全国的大街小巷全都是说书之声。
    每天傍晚,无论贩夫走卒,还是士人官吏,都会走向评书馆,简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。
    而《三国演义》这本书,也一版再班,连大兴储存的纸张都不够用了。
    依然无法降低百姓们的热情。
    巨大的需求,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,岭南、云南、辽东森林茂盛之地,大量的造纸工坊拔地而起,向关中、中原输送纸张。
    关中和中原的树木则禁止砍伐。
    这也推动了云南、岭南、辽东的经济。
    当然,最赚钱的还是文学馆,一本杜预、文鸯、羊祜、陆抗签名的《三国演义》被炒到了天价。
    让杨峥惊讶的是,最值钱的竟然是安乐公刘禅签名过的。
    真算起来,刘禅才是三国历史的活化石。
    正版的太贵,寻常人家买不起。
    新崛起的中产小地主们为了抬高自家的档次,只能委托书生抄书。
    市面上出现大量抄书为生的人,养活了一大群人。
    抄着抄着,启发就来了,市面上开始出现《东周演义》、《战国演义》、《楚汉演义》、《汉武大传》等等……
    虽然比不上官府的《三国演义》,但市面上照样如饥似渴,随便一本就赚的盆满钵满,够吃一辈子。
    不过历史就这么多,而需求却是如此旺盛。
    很多文人开始发挥想象力,加入上古神魔元素,伏羲女娲、黄帝蚩尤纷纷登场。
    太久远之事,无史料可查,文人们只能自行脑洞,编纂情节。
    也就渐渐诞生了。
    不过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写着写着,开始偏向风花雪月。
    风花雪月也就罢了,后面居然出现大量的颜色,尺度相当之大,花样百出……
    杨峥作为正人君子,看了几本之后,觉得这玩意儿绝不能放开,不然不利大秦的精神文明建设……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