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那就固守吧,最好是两军别交锋,到最后大家心照不宣各自撤军。”荀偃求老天保佑,这是最好的结果。 荀偃哪里知道,楚军统帅公子熊格根本不是带兵的料。按理晋军后撤,从战略上讲,说明晋军不想与楚军决战,既然如此,那便屯兵方城与晋军对峙即可,晋军远道而来,粮草撑不了几天。 从战术上讲,主动去进攻联军,地形劣势明显,不宜楚军进攻。 但熊格这个楞头青楞是将帅旗一举,好象举着好玩似的,结果全军发动了进攻。春秋时代的战役,战车无疑是关键的,你楚军驾着战车向上坡冲锋,而联军却从湛阪高地俯冲下来,结果可想而知。 荀偃带兵打仗多年,他哪里会想到楚军傻呼呼会来仰攻自己?这样打仗岂不是自己找死么?战场上居然能够出现这种如天上掉馅饼一样的良机,荀偃再不济也不可能把握不住啊。 荀偃大喜过望,他也不需要什么战术,他举着帅旗一挥:“兄弟们,冲啊!” 联军自高而下全线涌上,排山倒海般杀向楚军。楚军是仰着头进攻,联军是自上而下发起冲锋,楚军岂有不败之理?战役经过极其简单,史料记载,楚军大败,熊格率着残兵败退方城。 荀偃做梦也没想到,自己所率领的联军对楚军这一战的胜利居然来得那么容易!见楚军败退,便指挥联军全线追击,并全力向方城进攻。 但荀偃哪里想到,刚取得胜利的他已经犯了致命的错误。 湛阪战场上,晋军借助了居高临下的地势,一举击溃了楚军。但进攻方城,联军则没有任何的战场优势。 方城是什么?早在公元前678年,楚国在北上兼并南阳盆地诸国之后,东北出伏牛山余脉与桐柏山余脉之间隘口,从郑国手中夺取原属应国的汝水以南滍水两岸地盘,在伏牛山余脉与桐柏山余脉之间隘口筑起方城,以控制隘口,称为“方城塞”。 第(2/3)页